也许不久后,在市郊“农家乐”用餐休闲的游客,会发现一片郁郁葱葱的“人工湿地”。
不过,这片“人工湿地”并不是仅仅用来欣赏,而是具备净化污水、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记者近日获悉,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商务部以及相关企业和技术机构的共同推进下,为解决农家乐的水污染问题的“人工湿地”项目已经在不少省市落地,它们既为农家乐增添了新的风景,更能推动这一产业可持续发展。
大客流引发“面源污染”
农家乐也会造成水污染,这并非耸人听闻。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保护项目执行总监刘晓海说:“说到水源地,很多人以为水源地一定是在上游,或者在人迹罕至的保护区周边。其实,哪里都是水源地,因为水往低处流,高处就是低处的水源地。”这也是农家乐会成为水污染源的重要原因。
刘晓海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开始更关注雾霾、水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城里人更加向往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优美环境,而处在生态富裕区的农民也找到了新兴的产业方向,那就是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的农家乐已超过150万家,但蜂拥而至的大客流,也让农家乐的生活污水处理问题越发严峻。
据测算,普通一户4-6人的农家,其正常的生活污水能由环境自然净化。但在经营农家乐后,一户农家旺季一天的接待客流可能达到400人次至1000人次,由此产生的污水大大超出大自然的自净能力。不少偏远地区,这些生活污水被直接排放到农家乐附近的江河湖泊中,不仅导致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恶化,还影响到下游地区的饮水安全,甚至威胁到整个流域的生态平衡。
专家指出,农家乐的水污染属于“面源污染”,比人们更熟悉的“点源污染”处理更棘手。所谓点源污染,是指大、中企业和大、中居民点在小范围内的大量污水集中排放,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通常有固定的排污口集中排放。而面源污染指分散的小企业和分散的居民在大面积上的少量污水的分散排放。与点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虽然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但污染物以广域、分散、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及地下水体,造成的污染总负荷巨大。同时,这种由各家各户的生活污水造成的面源污染,因为单点污染量小,污染源数量众多,污水无法集中处理而直排江河,成为中国水污染治理的困境之一。
“人工湿地”管用还好看
为此,世界自然基金会和相关企业、院校、技术机构一直在寻找解决方案。最新的成果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可口可乐公司、重庆大学等合作,因地制宜设计出的“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方案。
专家说,湿地一直被称为“地球之肾”,因为它能化解环境中的污染和毒素;而用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就好像给农家乐安装了一个“生态肾”。
人工湿地的污水净化原理听起来有些复杂:污水先流入化粪池并在其中进行发酵,使污水中的有机大分子经过厌氧发酵后,大部分被分解成植物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然后,发酵后的污水利用所在地形的天然坡度,通过能够防止臭气外泄和孳生蚊蝇的水平潜流方式,流经一级级的自流型人工滤池。在这一过程中,污水进一步与滤池的基质进行离子交换,同时与滤池中大量栽植的水生植物根系及携带的大量微生物发生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等复杂反应,从而使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被分解成可被植物吸收的物质并被植物吸收,最终由污水变为清水。
不过,也可以用一张图或一句话简单地解释人工湿地的作用:污水在经过人工湿地时,有害物质发酵、分解,最终被植物吸收。
从操作角度看,人工湿地更是一点也不复杂。专家指出,建设人工湿地可以以户为单位,利用屋角田边的闲置地块,进行小型化操作就能完成。在建造和维护时,人工湿地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地形高度差,采用自流型设置,让水利用重力在人工滤池中流动,不用电;利用自然沉淀、沙石层过滤、微生物分解等净水手段,也不需要化学原料,成本很低。
人工湿地一旦建成,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却能同时获得。人工湿地外观优美绿色,与环境和谐融合。净化后的清水更是以表流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好像农户门前屋后的湿地小花园,植被葱郁,景致美观。同时从植物的生产规律看,枝繁叶茂的季节恰是旅游旺季,更能凸显人工湿地的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