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
[分类:蓟县民宿新闻/蓟县乡村新闻][文章来源:蓟县农家院网][文章作者:蓟县农家院网][打印时间:2025-7-9 2:50:07][字号:18px/14px/12px][颜色:■■■■■■][中文繁体] |
微山湖畔农家美 |
夏日炎炎,来到山东省鱼台县,却是轻风习习,满目苍翠。从县城出发沿着新建的滨湖大道向北驱车行驶10分钟,就来到了滨湖街道孟楼村。这个坐落在微山湖西岸的小村子,因湖中有一观景楼而得名,背靠湖西大堤,出门便是10万余亩的生态湿地,不远处便能看到独山的靓影。
在村口,记者遇到打渔归来的张传武,这位看上去又黑又瘦的中年人,已经在湖边上生活了46年。谈起村子的变化,张传武有说不完的话。“村里有294户,村集体收入较少,以前在湖上生活不容易,地里的庄稼又不大收,辛苦一年也刚好填饱肚子。”张传武说,“转折点出现在前几年,政府投了大钱,治理了湖区的污染,水质越变越好,湿地也越来越美。自己承包的200亩湖塘里除了养鱼,还种了芦苇、莲藕、菱角等水生植物,每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 在张传武的指引下,记者站在湖西大堤上俯视整个村庄,只见在一排排高大的杨柳掩映下,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水清如镜,不时有掠过的飞鸟,荷叶的清香夹杂着水草的气息,扑面而来……处处彰显着湖区村庄的独有特色。张传武说,今年滨湖大道全线贯通后,前来湿地旅游的客人会越来越多,村子成为了民俗文化旅游村,许多庄乡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还火了“农家乐”和我们这些打渔人。 有了水,就有了灵气。而这些水和这片生态湿地就是大自然给予孟楼村人的礼物;而懂得珍惜并保护好这份馈赠,还得从7年前的生态湿地修复工程说起。 孟楼村党支部书记王昌中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南四湖上游各种污水肆意排放,造成湖水污染严重。再加上又经历了多次大旱,每次大旱村民都掀起大规模的“圈湖大战”,大量的滨湖地带被蚕蚀,大片的浅湖地被开挖成鱼塘和台田,不仅大大减少了湖区库容,也降低了南四湖自净能力。“当时的湖水发出难闻的气味,水生植物几乎绝迹,村民们真正品尝到了破坏环境的苦头。”王昌中回忆说。 为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鱼台县先后启动了长12公里,宽1800米的湖口湿地、惠河湿地修复与水质改善工程、老万福河入湖口湿地修复与水质改善工程等3个人工湿地项目。孟楼村由于位于这三个湿地的中心区,首当其冲地担当了湿地修复的“急先锋”。村民们在村干部的带动下,忍痛将费尽心血构筑的台田、挖好的养鱼池平掉,种植上太空莲、菱角、芡实、睡莲等经济作物,并在植物退化的沼泽地带堆置了12座生物岛,贯通鱼池1420亩,新开挖、疏浚航道10公里,将整个湿地贯通起来,形成了大循环水系。村里还组织了4支由20名村民组成的义务环保突击队,定期在湖区巡查,发现有破坏行为,及时进行制止。就这样,湿地的水质逐年好转,水草覆盖率恢复到80%以上,鱼类种类从36种上升到58种,在湿地上栖息的白鹭、苍鹭、野鸡、野鸭、斑头雁数量明显增加,生态多样性逐步呈现,湿地景观初步形成。 湿地的水清了,景美了,游人也纷沓而来。村里又实施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户户通工程,先后拆除多处违章建筑,硬化绿化村内街道小巷2200余米,铺设U型下水道2150米,种植绿化树木900余棵,架设高标准路灯40盏,修建垃圾池8个。 嗅着淡淡的幽香,听着啾啾的鸟鸣,看着满目的绿色,记者来到村子中央的文化广场,村民们唱歌、跳舞、扭秧歌……“环境好了,心情就好,收入高了,就想出来乐呵乐呵!”64岁的村民马英高兴地说。 说起户户通来,今年已经77岁的张敬言笑容满面:“俺这块老宅子有6间屋的地方,都住了30多年了,虽然是土坯房,说实话让俺全部拆除俺真舍不得。后来,架不住村干部轮番来家里做俺工作,俺就答应了。现在,门前通了这条宽阔的街巷,村里也变了样,树绿了,灯亮了,俺这心里也就敞亮了。” 村庄绿化、美化、亮化了,如何能够保持常态化?王昌中说,村里从完善制度入手,聘请两名保洁员,每天两次清扫垃圾,并运到县里的垃圾处理厂,确保村内垃圾日产日清。同时,村周围种上以杨柳为主的围村林带,宽度不低于30米,四周闭合,村内街道两侧各栽法桐、女贞、银杏等绿化树,做到生态、经济双收益。 现如今,村子的环境像湖里的荷叶一般,一天比一天更绿了,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游人来这里体验‘江北鱼米之乡、滨湖生态乡村’的秀丽美景。”陪同采访的县旅游局驻村“第一书记”屈圆圆坚定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