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
[分类:蓟县民宿新闻/蓟县乡村新闻][文章来源:蓟县农家院网][文章作者:蓟县农家院网][打印时间:2024-12-25 14:25:48][字号:18px/14px/12px][颜色:■■■■■■][中文繁体] |
蓟县发现旧石器遗址 |
朝阳洞遗址位于天津市蓟州区穿芳峪镇果香峪村西北的小山接近山顶处,为2015年开展天津地区旧石器考古重点调查时发现,经初步探掘,曾在洞口采集到旧石器石制品10余件。
▲朝阳洞1号洞穴遗址
朝阳洞遗址海拔270米,洞口朝南,背风向阳,视野开阔,具备适宜古人类生存和活动的自然环境条件。为更全面系统了解该处旧石器洞穴遗址的文化面貌特征,确认洞穴堆积的文化内涵,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9年7月至9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蓟州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组队,对朝阳洞2处洞穴遗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0平方米,出土包括旧石器时代石制品在内的各时期文物200余件,取得重要收获。
▲1号洞穴遗址出土的部分石制品
1号洞穴洞口朝向177°,洞高4.4米、宽6.3米、进深9.8米,洞内最宽处8.4米。堆积共分为两层:第一层为灰黑色黏土质粉砂层,土质较疏松,堆积较薄,遗物多出自此层,类型包括石制品、陶片、瓷片等,并伴有少量炭屑;第二层为黄褐色砂质亚粘土层,土质致密,胶结严重,遗物包括动物骨骼等;第二层下为基岩。遗物中石制品64件,类型包括完整石片、断片和断块等。1号洞穴第一层堆积既包含石制品,也出土战国、金元等晚期遗物,表明此洞穴在旧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层形成以后,受到战国、金元和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在此长期活动的扰动和破坏。
▲2号洞穴遗址出土的部分石制品
2号洞穴洞口方向北偏西31°,位于1号洞穴斜下方约20米处,洞高3.3米、宽1.88米、进深3.9米。洞内文化堆积厚度接近4米,全部为原生堆积。自上至下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灰黑色腐殖土层,土质较疏松,厚约0.2~0.7米;第二层为红褐色黏土层,土质坚硬致密,胶结严重,最厚处近2米;第三层为黄色砂土层,土质较为致密,内含少量钙质结核,石制品全部出自该层,厚度约1.2米。2号洞穴共出土石制品66件,原料以灰绿色、黄色、黑色的燧石为主,石英砂岩、硅质灰岩较少。石制品类型包括石片、断片、断块及包括刮削器、尖状器在内的工具等。剥片均采用锤击法,从石片特征观察,打击点集中,半锥体较凸,工具修理均采用硬锤锤击技术,修理方式有正向、复向等。根据该遗址地层堆积及石制品组合情况,年代初步判断应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关测年与环境分析工作正在进行。
▲石制品出土现场
朝阳洞遗址尤其是2号洞穴遗址,是天津考古首次发现的有明确原生层位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将天津地区早期人类探源工作向前推进了重要一步。结合天津以往2005年、2007年、2015年进行的旧石器工作成果,初步构建起了天津地区距今10万年以来旧石器文化编年序列。目前天津北部区域旧石器时代存在以大型砾石为原料的大石片工业、石片工业和以燧石为主的小石器工业、细石器工业等几种文化类型,不同的文化类型在不同的阶地和遗址类型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代表了天津北部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同时,该遗址的发掘也为研究东亚地区人类迁徙、活动与交流和揭示现代人类起源、扩散,恢复古人类的生存环境,探讨古人类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特点和适应方式提供了新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