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拿什么来吸引客人农家乐?

    上周末,无锡的陈亚斌一家驱车抵达在水一方生态园,“听说这里的‘农家乐’项目丰富,做得也精致,所以带家人体验一下。”当天,生态园里,随处可见的河豚雕塑令陈先生5岁的儿子觉得惊奇不已,陈先生和妻子则更喜欢园子里“曲径通幽”的环境和带着农家味儿的菜肴。
    陈亚斌告诉记者,5月以来,他的微信朋友圈每天都有人上传到近郊或周边城市出游的照片,看得他心痒难耐。于是,趁着周末的好天气,他也和家人一起出门。陈先生一家准备在如东留宿一晚,好好享受一回农家乐趣,“即使什么都不干只是在乡村小路上走走也是件很美的事。”
   显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使我县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项目正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特别是江浙沪一带外地游客的青睐。据统计,我县目前有省星级乡村旅游点5家,其中四星级乡村旅游点1家,即在水一方生态园;三星级乡村旅游点2家,即写意农庄、袁海休闲农庄;二星级乡村旅游点2家,分别是金色农家休闲农庄和利群农庄。
   “2014年全县乡村旅游点营业收入是598.87万元。应税销售为325.6万元。”县文广新(旅游)局局长张恺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县休闲农庄建设风生水起,成为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随着通洋高速通车,我县乡村旅游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从一定程度上说,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县一大特色旅游品牌。

  

2012年以后,我县休闲农庄如雨后春笋,相继发展壮大。不少游客从上海、无锡、苏州、宜兴、杭州等地慕名而来。利之所趋,各种打着“农家乐”招牌的路边店一窝蜂似的涌现。记者了解到,最多的时候,我县共有“农家乐”近百家。
当大大小小的“农家乐”遍地开花,质疑声随之而来。此前很是热衷于乡村旅游的孙林告诉记者,在不少路边店,所谓“农家乐”无非六个字“吃饭、钓鱼、打牌”。“走进这部分‘农家乐’,根本感受不到‘农’味,而且价格高,服务差,空挂了一个牌子。”孙林说,甚至在个别店内,由于人手限制,农家自种的蔬菜并不多,绝大部分是从市场采购而来。“这种‘农家乐’的实质就是把餐馆从城市搬到农村。”孙林有些气愤地说。
记者采访多处农庄发现,许多菜肴与城市里酒店饭菜几乎没有差别。有农户透露,因为小农经营,大部分是通过市场上批发采购,烹饪方式与城里大排档、酒店并无二致。不少休闲农庄只单纯经营餐饮服务,并没有开发其他农家休闲娱乐内容,难以吸引大众的眼球。
作为我县唯一一家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在水一方生态园是集休闲、餐饮、旅游、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农庄。1至4月份,生态园实现应税销售200多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仅5月份,生态园就接了20多场婚庆。在水一方的成功与生态园负责人缪淑华独特的经营理念息息相关。“现在全县的生态园非常多,很多都是‘饭店鱼塘型’,只提供餐饮和垂钓,没有特色。我们在建造农庄的时候,首先强调的是,农庄要适合当地特点,具备文化元素。”缪淑华告诉记者。
在缪淑华的生态园里,到处都能看到代表农村跟城市结合的文化景观——乡村木屋、畜禽野趣、小桥流水、水榭垂钓,生机勃勃,欣欣向荣。除了打“文化牌”,缪淑华打造、提升休闲农庄生命力的另一套举措是“生态牌”。“在水一方”建成了一万多平方米的生态养殖大棚,混合养殖河豚、南美白对虾和一些鱼类,长不大的“小虾米”就被河豚吃掉,河豚一些排泄物,也为鱼虾提供了饵料,形成了新的养殖链。除了生态养殖,生态餐饮、生态种植等一些做法也都尽可能保持乡村野性的原生态,游客在这里不仅能享用农家特色菜肴,也能领略乡村别样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