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淡季农家院,收人也颇丰

在神农架红坪镇前往机场的山路上,一条山谷从中横跨而过,溪水在山脚下回荡,进入秋冬,神农架到处都是漫山遍野的红叶,景色迷人。红坪镇温水村村民张绍群的老房子原来就在这峡谷边,现在村里在峡谷两头建了一条吊桥,年过半百的张绍群以前大多在深山里采药,收入好时一天可有上万元,差的时候几天也难采到药材,如今神农架对林区内药材、名贵动植物保护很严,张绍群的生活不但没有变得困窘,反而更加富裕。

“野人的传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过来,我们家人商量决定开个农家乐,这样也算从神农架旅游开发中分到一杯羹。”张绍群在房子前建了个小厨房,有三间包房,游客在路边停好车后,就可以晃荡过吊桥到张绍群家里吃饭。

记者看到,农家菜很简单,野生小鱼、神农架特色的腊猪脚、腊肉、小白菜、茄子、土鸡,张绍群说,大部分是自家种、自家养的,城里的人在山外吃不到,都喜欢来他们农家乐吃。

一桌菜简简单单也要200多元,但来者还是趋之若鹜,一到中午,张绍群忙着剥土豆皮,老婆做饭,记者看到,即使在11月的旅游淡季,张绍群一天的收入也有上千元。

张绍群说,神农架在上世纪90年代前,还主要以砍伐树林出售木材为主,后来慢慢转到旅游,特别是2000年以后,神农架的旅游发展迅速,他们才改变了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经营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张绍群亲身经历的,正是“华中屋脊”神农架这些年来的一个重要变化。

生态旅游成神农架“终极产业模式”

据神农架林区负责人介绍,对于神农架的发展,如今思路清晰,在经历很长一段时间艰辛和痛苦的摸索之后发现,神农架山林广袤,基于耕地、人口、抗灾能力等因素限制,第一产业不可能成为主导产业;基于保护、成本、资源有限性等因素限制,第二产业只能作为过渡性产业和补充性产业;只有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才是解决富民与强区、保护与发展矛盾、转变神农架发展方式的“终极产业模式”和最佳选择。

神秘的野人,还有美丽的风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神农架。据当地有关部门给本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接待游客增幅平均达到30%左右,2013年,神农架景区接待游客135.6万人次,同比增长9%,仅其中的神农顶接待游客就达44万人,同比增长14.5%,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44%,拉动当地经济近10亿元。

记者驱车2个小时山路,在神农架深处的大九湖景区,发现藏在深山中原来与世隔绝的高山内湖,如今已经被开发成了设施完善的景区,周边农家乐、旅馆云集,虽然有几乎半年的封山期,但半年多的收入就能让当地村民收入颇丰。

据最新统计,神农架目前新增旅行社20家、旅店餐饮1200家、购物场所300余家,从事旅游运营、物流车辆500余辆,农林旅游产品生产加工企业20余家,新增直接就业岗位17000个,全区60%的乡镇和林场、70%的人口从旅游产业中直接受益,其产值占到全区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