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捆绑战略”推热农家游 融合发展描绘“乡村美
近年来,芜湖市坚持把“三线三边”治理与乡村旅游紧密捆绑,提升城乡形象,挖掘旅游资源,走出了一条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后沙、斗村、中分、龙山……这些曾经“藏在深闺无人知”的一个个小村庄,如今景观风貌各具一格,成为芜湖人休闲观光新去处、乡村旅游新品牌。今年全市累计接待乡村游客近300万人次,江城的乡村旅游风生水起。
环境整治巧“梳妆” 怡人风景入画来
如何让一度环境卫生脏乱差的旧村落,展现文明整洁、朴素美丽的新风貌?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芜湖市始终把环境整治与打造乡村美结合起来,保留特色巧“梳妆”,建设赏心悦目的风景线、景观带,为避免千篇一律、千村一面,芜湖市根据地域特征、村庄发展现状,把全市乡村划分成生态建设型、环境整治型、新型社区型、传统村落保护型、产业带动型、村企共建型等6种类型,按照“点上有特色,线上有风景,面上有形象”要求进行建设。
城乡环境整治从“脏乱差”入手,加大水系沟渠清淤疏浚力度,建立农村“户集、村收、镇运、市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以铁路、公路沿线及城市出入口等为重点,加大广告标牌、非法建筑治理力度,变杂乱无章为规范有序,全市拆除大型立体广告牌189个,打造出越来越多风景线。以绿化提升为抓手,增绿添景,全市今年将新增绿地400多万平方米。目前,全市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省最佳旅游乡镇8个、省优秀旅游乡镇4个、省休闲旅游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
政策之“手”重引领 合力发掘身边美
芜湖乡村地域广阔,有山有水资源丰富,以市场眼光发掘资源,打造一批叫得响的旅游品牌,离不开政策引领和精心设计。
芜湖市坚持多措并举,通过政策引导、体制创新和鼓励市场参与,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发掘身边的乡村美。在《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美好乡村建设创新举措奖补办法》等政策引导下,芜湖市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工商资本为主体、全民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许多农民主动把林地、农田、果园、房舍、庭院等经过投资改造,发展成旅游设施,不少景区附近的农家小屋也变成了农家乐。利用森林长廊建设等政策,创新体制,鼓励农民种林增绿。芜湖县六郎镇永太中心村在政策引导下,苗木花卉达到全村面积的8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000多元。
针对全市66座矿山复绿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的情况,芜湖市创新工作思路,调动市场力量,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合作探索矿山治理、绿色开采、土地整理的产业化运作新模式,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繁昌县利用该模式,已实施7个矿山复绿项目,总面积达24.9万平方米。通过多项整治和生态保护措施,目前全市已建成8个国家级、14个省级生态乡镇,53个省级生态示范村,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宣传策划勤“吆喝” 磁场效应聚人气
酒香还怕巷子深,宣传还需勤“吆喝”。针对乡村旅游景区分散、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的问题,芜湖市坚持以活动为抓手,集聚资源,“借景”联动,“借线”串珠,充分向外界展示乡村美,增强吸引力,形成了乡村旅游的磁场效应。
自去年以来,芜湖市先后成功举办了芜湖市旅游线路设计征集、美好乡村一日游、“乐游芜湖·春天去哪儿”、“春季踏青·乐游芜湖县美好乡村”、“乐享绿色骑行·畅游美好乡村”等一系列活动,掀起了乡村旅游的阵阵热潮。为增加乡村旅游线路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芜湖市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个平台开设栏目,在饭店、景区、旅行社等处摆放手册,大力推介乡村旅游品牌。
江城各大旅游企业也顺应市场动向,“聚智”出力策划活动。马仁奇峰景区推出了“马年游马仁、马上中大奖”,丫山风景区推出了中国江南牡丹文化旅游节,大浦乡村世界推出“乡村爱情记、寻爱在大浦”等活动,不仅展示了乡村美,更集聚了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