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
[分类:蓟县民宿新闻/蓟县乡村新闻][文章来源:蓟县农家院网][文章作者:蓟县农家院网][打印时间:2024-12-23 1:44:38][字号:18px/14px/12px][颜色:■■■■■■][中文繁体] |
租农家院养老 政府得伸把手 |
农村环境好、空气好,越来越多的城里老人去村里租房颐养天年。但看病难、取暖难,吃住行都有麻烦事,愁。
一边是农村有闲置农居,但没有好的经营项目;一边是大量城市居民有养老需求,但城里养老床位“一床难求”,原本是一拍即合的好事,这些吃住行的烦心事该怎么解决? “到冬天就得回城避寒” 原来家住朝阳区大北窑的裴军,已在怀柔区桥梓镇北宅村住了10年。 “2003年退休,我和老伴就打算到农村养老。”她说。当时,北宅村正好有套闲置院落,老两口就正式在村里安了家。5间北房、4间西房,俩人还在院子里种了些菜,“吃不完就送给街坊们。” 农村最吸引她的就是环境和空气,“景色好,空气好,有山有水,人少车少。交通也方便,村里有公交,一天20多趟。现在郊区高速路也多了,孩子们开车到村里来看我们都方便。” 正是这些优势,到村里来的城里人渐渐多了。“在我们村,有好几家人都是城里搬来养老的,”裴军说,“村里有活动中心,我们去唱歌跳舞,文化生活不比城里差。” 一个院子,一年2万元左右的租金,让这些城里老人享受到了乡村的恬静和悠闲。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先是看病难。“村里只有医务室,看大病肯定不现实,但即使是小病,这里也走的是新农合,市民的医保用不了。”她说,回城里看病更远,“要是能在村里看病,那多好?” 其次则是取暖。“村里没有暖气,烧炉子又麻烦。”她告诉记者,很多老人都要回城里过冬,“10月份回城,春暖花开再回村里来。” 老人们成了“候鸟”。 此外,还有些老人表示村里能够提供的服务还跟不上,尤其是为老服务;出租房屋合同也不正规,租赁双方的利益都无法有效维护,毁约现象也有发生……民间自发、没有政府扶持的乡村养老,麻烦多多。 政府出手,吃住行不再犯难 面对农民“单打独斗”无法突破的瓶颈,政府层面的探索尝试将打开新的局面。 昨天,记者来到怀柔区田仙峪村。这个位于渤海镇东北部的小村庄,是本市盘活闲置农居发展休闲养老产业的首家试点。村里住着297户农民,有闲置农居35处,面积都在200平方米左右。还有具备盘活利用潜力的农民房屋30余处。记者看到,这些农家小院既有装修不错的新房,也有相对破旧的老房。 站在村中,可以望见箭扣长城,景色壮丽。且其四面环山,还有怀沙河穿村而过,堪称山水相依。 田仙峪村支书孙建昆介绍,该村将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的经营模式,其流程简单说就是,村里先成立农民房产经营专业合作社,农民将闲置房屋流转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社员取得租金收入。合作社与企业合作,在每年取得收益分配时对社员进行分红。企业则负责投入资金改造房屋,建设公共食堂、商店等配套设施,将闲置房屋改为养老场所进行经营。初步计划在明年进行试运营。 在这里,通过市、区、镇三级政府的扶持,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首先,取暖将不再是难事。 “区里计划对该村进行煤改电的建设。”怀柔区有关负责人说,“房屋外墙也将进行保温改造,让来养老的市民不用再回城里过冬。”仅这一项就将投资4000余万元。 看病难也将解决。据了解,渤海镇卫生服务中心为医保定点机构,如果老人想转到镇卫生服务中心或区医院,只需到区社保中心办理变更手续。“村卫生室目前不是医保定点机构,但在升级改造后向区人力社保局提出申请,审批后就能成为医保定点机构了。”该区有关负责人说。 其他的吃穿住行问题都会得到解决。政府将投入资金改造房屋,建设公共食堂、洗衣房、商店等配套设施,推出送餐到户、保姆、保洁等服务体系,还将组织老人进行农事活动,丰富老年人文化休闲生活。 解决了老人的烦恼,农民也将不再是简单地“吃瓦片”,而是经营一项朝阳产业。村里计划围绕“养老”,成立多种服务性专业合作社,比如家政合作社、照料合作社、餐饮合作社等,农民经过培训成为社员,领取工资。 农家院养老还得有服务 政府伸把手,很多困难会得到解决。但未来还将遇到哪些问题? 首先是租金价格的“高低定位”,这一问题不仅农户关心,有养老需求的人也关心。 由于这些闲置农居每户改造费用达20万元,显然不能再以普通的农居价位出租。但像其他村一样每年2万元的租金,企业又无法经营,农民也增收有限。有关方面建议可以面向中等收入人群开展服务。 消费者的意愿如何?和老伴两人每月退休费共8千元的裴军告诉记者,每年3万元的租金是她的“心理上限”,“3万元一年,10年就是30万元,不是小数目了。”记者在东城区朝阳门街道随机采访了10余位老人,大家基本持这一看法。 租金的预期差异如何弥补?市老龄产业协会负责人表示,可以与“以房养老”结合。这一建议得到了裴军的认同,“把我家在大北窑的房子出租,租金肯定高于农民房,用租金抵租金就不会有压力了。” 一些城区养老机构的经营者建议说,可以考虑建设不同档次的养老农居,“没有必要搞一个规格,可以拉开不同档次,面向不同消费人群。” 其次是利益保障问题。市老龄产业协会负责人建议应当“设立进入门槛和退出机制”,“对于出租房屋的农民和来养老的市民来说,不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要与市场挂钩,进入要具备条件,不合条件的要引入退出机制,保障项目良好运行,也是对租赁双方利益的保障。” 还有经营定位及方向的问题。该负责人建议以“健康休闲养老”为方向,吸纳60至75岁、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健康老人,“提供的是养老服务,不是卖房子,农民要经过培训成为服务人员,参与产业发展。” “‘9064’养老体系,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6%的老人在社区享受养老服务,4%的老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农村休闲养老则是介于这些形式之间的新模式,”该负责人说,“因此既要具备居家的悠闲和自由度,又要有机构养老的服务水准。农村养老产业的发展,除了硬件设施,服务也是关键。” 农家院办养老,不能简单地“一租了之”,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推广”的发展之路是未来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