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王德刚到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考察指导乡村旅游工作,并作了题为《现代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创新》的讲座。根据讲座录音和相关资料,记者整理了相关内容。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王德刚说:“乡村旅游的意义在于,它已经成为我们乡村地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一条新路径,而并不在于它成为了一个新的旅游业态。”
王德刚认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依托在于五个方面。首先是存在城乡差异的大环境。城市人到乡村去旅游并不是因为乡村的房屋有多高级,功能有多完善,实际上是因为城乡之间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这种双向的对比,才形成了乡村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比如,一条山谷,一片树林所形成的微观的小环境,越来越成为城市人所希望的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环境。这样的环境在城市里面越来越少了,只有到乡村地区去才能看到这样的环境。这样,也就形成了乡村旅游的市场。
发展乡村旅游与农业是分不开的。因此,规模化的、特色的种植业往往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重要的资源。如何实现农业向农业旅游业的一种转化,成为了近郊地区要关注的一个重点。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农业向农业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都采取了很多办法。比如日本,他们要求50公顷以上的农园都必须要建有休闲的科普设施。
大景区的周边往往是乡村旅游的先发地区。因此,景区也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一个依托。在已经打造好的景区内,可以考虑完善相关业态,发展乡村旅游业,让游客能够在景区“留下来”。安徽省合肥市的滨河森林公园,地理环境与滨州十分相似,通过完善旅游产业链,申报了国家级森林公园。他们仅仅一个自行车骑行项目,旺季时就能达到每天十几万元的收入。
乡村旅游是离不开村落的。如果有一个村落的基础条件比较好,可能就会率先成为旅游专业村并带动周边村落的发展。滨州村落的院子都比较大,适合进行相关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的完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吸引游客来乡村旅游的往往是我们的民俗,我们的文化。旅游的理念是场景化恢复,活态化展示。对于民俗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能停留在建造一个民俗博物馆层面,要通过恢复和展示,让民俗活动再现,让游客得以体验,真正融入到民俗的文化氛围中去。比如一架纺车,运用博物馆模式,就是告诉游客它过去是干什么的。而场景化恢复、活态化展示可以设计一个以家纺为主题的院落,村民在院落里面用纺车在织布。这个院落可以既是展示作坊,又是旅游商店,出售家纺产品。这也是我们倡导的“店坊一体”。理想中的乡村旅游,是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内涵,有多样化的展示方式,最重要的是有多元化的业态,能够形成一种真正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