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了,踏青去。熟悉的地方无风景,城里人喜欢到农村去看看。
于是,农家乐逐渐兴起。住城里的人们,到农村果园采摘,吃顿简单的农家饭,别有一番情致。农家乐不是景点,却有景点所没有的节假日吵吵闹闹人山人海。这是旅游休闲分化的结果,是个人选择多样性的结果。
人口老龄化大大抬高了用工成本。许多果园的水果,养护和采摘的人工成本太高,出售水果的收入不要说弥补果农工资收入不足,就连直接成本的支付都不太够,于是,一些农民甚至放弃果园,让果树自生自灭。可是,那些可以让城里人来采摘的果园就大不相同。果园提供了城里人直接亲近自然的机会,饶有兴致的城里人自己下地上树采摘,园主只管收入而不用支付采摘人工费,乐不可支: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自掏腰包干采摘活的人。在这里,采摘变成了旅游休闲项目。本来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刹那间找到了从事第三产业的感觉。
到农村吃什么饭?燕翅鲍就免了吧。家常小吃是最好的选择。各种小吃,因为常常吃且经得住常常吃,得以流传。各种各样的农家饭多提供当地特色美食,就地取材,强调原料的农家特色本色。多年以前,曾品尝过的闽南同安莲花镇的鸟饭、大骨头汤等等,大快朵颐,迄今印象深刻。农家乐的餐饮精细程度自然比不上大厨,但诱人之处多在食材新鲜地道。食材好就是农家饭美味的一大半。当然,农家乐之间也有竞争。谁家的农家饭有特色,做得好,就可能带来更多的回头客,竞争优势也就因这一差异性而形成。
在城里人眼里,油菜花、梯田、土楼竟都成了风景。油菜花本为得到食用油而种,如今观赏功能更加突出。越来越多的地方,有了大片的油菜花。但如果收益不高,农民不见得愿意在第二年继续种。梯田本为因地制宜耕作所开垦,农业机械化的不便,也早让不少梯田退耕。土楼也好不到哪里去。虽说冬暖夏凉,但其他生活设施的简陋落后,且维护成本较高,住的人越来越少,渐渐地能搬出来的就搬出来了。怎样保留这些景点,使之不至于渐渐消亡,需要有关方面扶持推动。
此外,农家乐在发展中,必然会分化。令人遗憾的是,各个农家乐景点,更多地是模仿、同质化,而没有创新。没有竞争力的农家乐项目,最终必然被淘汰。雷同的农家乐,衰败是必然的。生生灭灭,新陈代谢,关门的关门,只要有需求,新的供给就可能出现。这里信息传递仍是个大问题,城里人到处寻找土鸡土鸭时,却有农民家的土鸡土鸭滞销。互联网时代的带来,这个问题可望逐步得到解决。
农家乐,与其说是旅游,不如说是休闲。在农家院打着牌,对着天空发呆,这些都可以有。这种休闲,更像是一种体验经济,一种乡村生活的体验。但是,商业化之后的农家乐,还能保留真正农家的本色吗?慢生活方式的流行,也让乡间生活成为一些人的选择,但是,只有真正地融入乡间生活,才能体会其中的真谛,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