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 章 详 细 内 容 |
|
|
|
农家院里的“挣钱道” |
|
|
[分类:蓟县民宿新闻/蓟县乡村新闻][字号:18px/14px/12px][颜色:■■■■■■] |
新的一年开始了,农民们盘点上一年的收成,有好多话要说。一个个看似不大的农家院悄然发生着变化,这家买了新车,那家盖了新房,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如今老百姓的“挣钱道儿”也多了起来,家家户户的致富经越念越活,日子也越来越美。
棚室结出“金豆豆”
此时的北国银装素裹、寒意正浓。而一心乡龙棵树屯农民邹宝巍家却是温暖如春。
“去年收入不错,十来个温室大棚收入十来万。种苞米、绿豆纯收入8万多。”说着邹宝巍又带着记者来到温室内,各种小菜青翠欲滴。“春节就上市了。”邹宝巍告诉记者。
记者帮他算了一笔账,邹宝巍一家5口人一年的人均收入达到了4万元,绝对达到了小康水平。
“老婆孩子热炕头,衣食住行不用愁,农民生活日渐好,明天也能住高楼。”对于现在的生活邹宝巍很满足,今年他也信心十足。
“绿巨人”的大能耐
日前,记者来到了胡吉吐莫镇泊泊里村马场屯农民姜俊桥家,宽敞的大院里,绿色的玉米收割机被擦拭得锃亮,格外醒目。
踏进姜俊桥的家门,一股烀猪肉的香气立刻钻进鼻子,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一家人正围坐在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姜俊桥家的玉米收割机是在农机具补贴项目的支持下购买的,说起这台“绿巨人”,全家人都高兴得合不拢嘴。“前年收地一色儿人工,光雇人就花7000多块钱,收了20多天呐,去年有‘绿巨人’了,两天就完事了,省时省力,多亏政策好,要不咋能只花10万块钱就买到这宝贝。”姜俊桥喜笑颜开地跟记者唠着。
去年,姜俊桥家的玉米亩产1000多斤,卖了7万多元。家里的地两天就收完了,姜俊桥并没闲着,而是带着“绿巨人”帮别人家收地,一亩50元,20多天下来挣了5万多,这外快挣得让姜俊桥兴奋不已。
新稻农的年终账
寒冷的早上,记者走进了巴彦查干乡王府村农民孙勇家。“哞……哞……”远远便听见了奶牛的叫声,孙勇两口子正忙着收拾牛舍。“把里里外外好好收拾一下,新年要有新气象。”孙勇笑着跟记者说。
记者环视了这个朴素的农家小院,大砖房、牛满圈、各种农机具一应俱全。
在问到忙碌了一年,收入咋样时,孙勇将记者请进了屋,坐上热炕头详细地跟记者唠了起来。他说:“种了200亩水稻,都是旱改水的,前年第一年种,去年有经验了效果还不错。”一提起旱改水,孙勇的话就多了起来:“以前家里就养点牛,一家三口过得也还行,都说种水稻效益好,我就包了200亩旱田改成水田,今年虽然不是大丰收,但收入个十来万那是一点问题没有。”孙勇正跟记者聊着,女主人张艳丽凑上前和记者聊起来。“今年虽然有灾,水稻产量和往年比差点,但是总体还是很好,牛和地让俺们俩一天紧忙活,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在谈到今年的打算时,孙勇说:“我们打算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几头奶牛,再多包点地,还要充分利用现在这个农闲时节,多了解一些市场信息,多参加一些技能培训,为增收打基础。”
|
文章来源:蓟县农家院网 作者:蓟县农家院网 整理日期:2014-2-11 |
[文章浏览:1011][留言反馈][打印文章] |
|
|
|
|
|
|